現代企業集團形成與發展
瀏覽次數:52
時間:18-10-12 12:44
如果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從廣義的企業集團概念來考查企業集團的形成發展 ,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銷售聯合階段 。從19世紀中期開始 ,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出現了以流通領域為主要場所 、以市場為媒介的生產過程之外的供銷之間的聯合 ,如1857年在德國出現的被稱之為卡持爾的第一個銷售聯合組織 。隨后在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普爾”壟斷組織和在法國出現了辛迪加組織 。這些組織的共同特點是 ,組織中的企業是完全獨立的 ,但在組織內實行了產品銷售或原材料采購等方面的聯合 ,這種聯合能保證參加考獲取高額利潤 。
(2)生產經營聯合階段 。西方國家在經歷了技術革命和管理革命后 ,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 ,單靠獨立企業之間在流通環節方面的聯合已很難滿足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況且 ,以卡特爾 、辛迪加為主的聯合形式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因此 ,在客觀上需要把企業外部的聯系變為微組內部的協作 ,把相關的企業組合起來 。于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較為成熟的 、內部聯系密切的企業集團形式——托拉斯和康采恩。1882年 ,由洛克菲勒家族組成了第一個托拉斯組織——美罕石油公司 ,隨后康采思也在德國問世。康采思是通過控 、持股關系 ,把分居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企業聯合在一起,以其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家或幾家大企業(或銀行)為核心組成的壟斷組織 ,是企業集團的高級形式 。19世紀末和20世紀韌 ,美國企業通過兼并 、聯合 、控服等方式實現丁相互間的生產經營的聯合 ;西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同期實現了由單一企業的微組形式向集團企業的過渡 ,日本在戰后50、60年代出現企業合并高潮 ,通過復活舊財閥 、系列貸款和相互持股等方式 ,造就了一批新興的企業集團和“復活”了一批老牌壟斷財團 ,使企業集團在以上諸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逐步確立 。在一些發達國家,企業集團已居統治地位 ,成為主要的微組形式和經濟生活的重要基礎 ,如,1974年日本六大企業集團(三菱 、三井 、住友 、芙蓉 、三和 、第一勸業)所屬企業 ,包括公司(持股率50%以上) 、關聯公司(持股率在10%-50%之間)在內 ,共有8475家 ,實際資本額占全部企業的41% ,全部資產的29.7% 。
(3)生產經營的國際化階段 。人類歷史進入到20世紀50、60年代 ,以原子能 、電子技術為代表的、領域廣泛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 ,使科學技術成果廣泛地應用于生產領域 ,不僅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工業部門 ,而且使各生產部門日益向自動化 、專業化方向發展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生產社會化程度進入到新的層次。為了發揮各國(或各地區)的比較優勢 ,一些企業集團的產品越來越多地采用國外生產的零部件 ,甚至出現了產品生產的空心化(即除了設計與裝配外 ,其余的生產過程均在國外進行) 。在這樣一種高度的生產社會化(國際化)條件下 ,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必須與之相適應 ,再次進行變革 ,企業集團因此進入到生產經營國際化階段 。這一階段企業集團的主要形式是跨國公司 、多國公司,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國際聯盟 。這些組織成為各國微組的一種重要形式 ,并在國際市場份額中占據相當大比重,推動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據聯合國統計 ,1992年全球3.7萬家跨國公司的銷售額高達5.5萬億美元,大于世界貿易總額 ,而且對外投資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由跨國公司進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