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8967367
當前位置:

中國企業集團的形成

瀏覽次數:53 時間:18-10-12 12:43

     我國企業集團大量出現于80年代中期 ,但其歷史可追溯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當時 ,在國家“發揮優勢 、保護競爭 、推動聯合”的方針下 ,出現了多種形式的企業聯合 。這些組織的名稱、聯合的內容 、聯合的方式等各不相同,企業集團的組建與運行亦不規范 。直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前后 ,我國的企業集團才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


     追尋我國發展企業集團的動因 ,除具有企業集團產生的一般前提外 ,還有其特殊的原因。首先是來自企業內部的聯合意愿 。經過改革開放 ,我國一些優勢企業脫穎而出 ,他們開始有了擴大規模的欲望和能力 ,利用自己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優越的地位 ,尤其是自己名優產品的吸引力 ,同那些具有寬綽的生產要素條件而市場境況不佳的企業進行聯合,以達到拓展生產空間 ,購進廉價資源彌補生產要素不足 ,直至擴大生產能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 ,一些劣勢企業希望通過聯合組建企業集團 ,把自己這個“車廂”掛在優勢企業那個“車頭”上 ,以求企業生存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擴張與生存互補的企業自組機制 。在這種機制下促成的企業集團一般具有自愿聯合的性質 ,且跨度大 、范圍廣 ,能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其次是來自政府的干預。政府干預對我國企業集團的形成有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在中央有關企業聯合政策方針推動下,各級政府在拆除壁壘 ,推動聯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積極打破地區 、部門所有制的界限 ,促成了一批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的企業集團 ;與此同時,我國對原有的行政性公司進行改造 ,使企業能夠脫離原行政性公司對其人 、財 、物的控制 ,為它們參加新的聯合體創造了條件 ;此外,針對長期以來企業之間閉關自守、互相隔絕狀態 ,政府在捕捉信息 ,為企業牽線搭橋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但從另—方面來看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實行 。地方保護主義” ,使企業集團的組建受阻 ;還有一些捏合的企業集團 ,使優勢企業成為“拉郎配”的犧牲品 ,不能發揮集團內各企業優勢互補的功能 ;那些由行業主管部門組建的全國性的公司 ,冠以“集團”名稱;則帶有行業管理的色彩 。來自企業自組和政府干預兩方面的原因 ,使我國的企業集團既具有發展速度快但又不成熟的待殊性 。


cache
Processed in 0.045719 Second.
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