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8967367
當前位置:

財務報表審計的內容

瀏覽次數:63 時間:18-10-11 21:43

     在20世紀以前 ,在流行于英國的早期 財務 審計主要是一種按會計記賬方法和程序逐筆進行核對的詳細審計 ,即對一定時期的全部會計記錄進行全面復核和驗證。它所采用的審計方法是初級的 、原始的 ,而且費時費力 ,它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幾乎相當于把全部的會計記賬和編表工作重做一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會計資料也越來越多 ,這種最初的詳細審計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進面 ,一步發展 ,對審計又有了新的要求 ,即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查錯防弊 ,而且更要對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能否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出公正的證明 。由此 ,以審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報表審計應運而生 。

    在20世紀的10-30年代 ,財務報表審計只限于對“資產負債表”進行審計 。它是在當時銀行短期信用發達的經濟形勢下 ,適應銀行信用的需要而盛行于美國的一種財務審計形式 。銀行作為信用授與人 ,它最關心的是能否按期收回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因此 ,考查分析借款企業的償債能力 ,就成為銀行作出貸款決策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決定企業償債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企業資產的多少和變現能力的大小 ;②企業負債金額的多少和還款期限的長短 。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則能為銀行總括地提供上述有關償債能力的信息 。為了銀行信用的目的 ,就要求居于第三者地位的執業會計師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進行審查 ,因而稱為信用審計 。實行這種審計 ,其審查的要點是:審查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各資產項目和負債項目在編表時是否真實存在,各項資產的估價是否公允妥當有無未入賬的賬外財產 ,有無未入賬的負債和可能發生的潛在負債 。審查的主要目的是證明賬面記錄與事實的相符程度 。因此 ,審查的方法則不只限于對憑證 、賬簿、報表的數據進行核對驗證 ,而更側重于使用盤存 、查詢 、實地調查等方法對賬簿記錄與事實進行審查 。在審計中一般是由審查“資產負債表”入手 ,擇其主要項目進行部分審查 ,必要時也可對其全部項目進行審查,并在審查中采用抽樣法進行審計 。實施這種審查與詳細審計不同 ,它不能將會計賬目中存在的錯弊揭露無遺 ,但只要不存在重大錯誤,對銀行做出應否貸款的決策是無關緊要的 。因而這種審計能夠滿足銀行信用的需要 。

    從審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入手的財務報表審計,是流行于20 世紀30年代以后的另一種財務審計 。“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是相互聯系的兩個主要財務報表 。它們以貨幣形式綜合 、全面地反映著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是分析 、了解企業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的主要依據。在審計中必須對這兩表進行審查 ,只審計“資產負債表” ,不審計“損益表”是不夠的 。這是因為 ,償債能力的有無和獲利能力的大小是相互聯系的 ,并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作為企業的股東 、未來投資者和債權人等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集團和個人 ,他們不僅關心企業的償債能力 ,而且關心企業的獲利能力 。其次 ,反映在兩表上的各項數據 ,都是企業在會計期間的經營結果 ,存在著相互聯系和勾稽關系 。比如“資產負債表”中各項資產估價的高低 ,會影響到“損益表”中損益的計算 ;“損益表”中利潤的計算以及利潤的分配 ,又會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有關項目中得到反映 。這種財務報表審計 ,在30年代曾為美國政府規定為法定審計。

    20世紀40年代以后 ,美國經濟迅速發展 ,公司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經營狀況越來越復雜 。企業投資者 、債權人及社會公眾發現單憑“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考察企業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還不夠 ,還不能防止企業為了能在資產負債表日有較好財務狀況,而在這之前有意增加資產 、減少負債 ,或提前虛列收入 、推后支付費用。或將一些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推后或輕描淡寫或忽略不計等現象 。作為投資者特別是企業股東 ,他們越來越感覺到有必要了解企業資金營運情況及重大財務事項 ,這就要求除了報送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以外 ,還應報送相應的現金流量表 。由此 ,財務報表審計的內容就擴展到了現金流量表 。


cache
Processed in 0.032284 Second.
m www